仅只有未实名的,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,公益非盈利机构
24小时服务热线: 4000-163-301
请扫码咨询

新闻动态

NEWS CENTER

学习实际上是人与知识的互动,无论是老师、教室,还是 B 站

2020-05-26

学习是件很有意思的事。当我们讲到学习时,经常想到的是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,对着台下的学生滔滔不绝。而学生们一言不发,安静地听老师讲课。

这似乎是学习的典型画面。在这个画面中,老师、学生、教室,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的场景。实际上,学习不单是这一个场景。我们在 B 站看视频,在得到听课,在微信上读书,这些都是学习的场景,差别只在于后者没有一个明确的地理空间标识。

而从更本质的角度思考,学习实际上是人与知识的互动,无论是老师、教室,还是 B 站,得到和微信,都只是一种媒介。媒介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,也许将来不会有老师,但人与知识作为学习的主客体,永远存在着。

对于学习,我们需要回答三个问题:

  1. 人是怎么样的人?
  2. 知识是怎么样的知识?
  3. 人与知识之间如何交互?

先来看第一个问题:人是怎么样的人?

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:人的共性和特性。人饿了会吃东西、渴了会喝水,无论是谁都有这方面的需求。这是共性。但有的人饿了会吃汉堡,有的人会吃中餐。这是特性。当我们把目光约束在学习场景时,就要看这个人的学习共性和特性。

人的学习共性,包括四个方面:记忆机制、认知模型、强化和动机。

记忆机制

人的记忆分为三种:感觉记忆、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。我们被蜜蜂叮了,感到疼,这是感觉记忆。我们处理复杂工作时,调用的是工作记忆。长期记忆则储存我们学会的知识。三种记忆中,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是一对好基友,工作记忆在处理问题时,要用钩子从长期记忆中取出相关的知识。

比如,当我们看到某只黄色的卷毛狗时,狗的形象通过眼睛接收,成为感觉记忆,又从感觉记忆传到工作记忆,工作记忆又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关于狗的知识,最终判定它是一只泰迪。

从看到狗到认出它是泰迪,中间有两个关键点:感觉记忆传到工作记忆,工作记忆使用钩子从长期记忆中钩取相关知识。

和U盘一样,工作记忆也有存储空间,但非常短小。工作记忆大概可以存储 7±2 的组块。

什么是组块呢?

就是有意义的记忆单位。这样解释仍然很抽象,我们用手机号码做例子。譬如十一位的手机号码12345678910,如果我们按每个数字来记忆,那么每个数字就是一个组块,如果我们按 123 456 789 10 来记忆,那么 123 就是一个组块。显然,后者的记忆方式更优。

由于工作记忆的短小,决定了它不可能存储太多的信息。事实上,和它的名字一样,工作记忆的最大作用在于处理,而不是储存。当黄色卷毛狗由感觉记忆传到工作记忆时,工作记忆会判别它的类型,黄色卷毛属于视觉记忆,那么激活的就是工作记忆中的视觉记忆模块。

这里冒出了一个新名词,视觉记忆。事实上,工作记忆是分区的,包括视觉区和听觉区。感觉记忆传过来的越多,工作记忆就激活的越多。这也是为什么学习最好要多种感官运用,因为它们激活的区域不同。

当黄色卷毛狗到达工作记忆时,我们就要从长期记忆中提取相关的知识,帮助我们判断黄色卷毛狗是什么东西。我们不妨把长期记忆类比成互联网,工作记忆是搜索引擎。当我们从互联网中搜索信息时,需要输入关键字。

关键字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工作记忆所需要的信息的关键。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,有时候知识点记住了,但遇到问题却不知道用哪个知识点。其实问题就是一个钩子,或者说关键字。但因为学生自己打造的钩子跟问题不一样,导致无法用问题作为钩子提取自己本来熟识的知识。

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我们问:孔丘在家排行老几?

当我们看到这个问题时,是用孔丘在家排行这个钩子去长期记忆里搜索答案。可如果你的钩子是孔子在家排行老二,而你又不知道孔丘就是孔子,你就无法提取出正确答案(即使你知道答案)。

还有的钩子比如夜晚有多少颗星星,这就属于非常粗糙的钩子,它从长期记忆中钩出的往往是零散的、不完整的记忆。而如果将钩子设定成北斗七星有哪几颗,钩子就非常明确,答案也非常唯一。

除了准确性以外,钩子与相关答案之间的联系程度也决定了提取信息的准确性。虽然我们把长期记忆比作互联网,但互联网保存的信息往往是不变的(除非有人二次编纂),无论何时,只要我们拥有网址,只要网址能打开,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不变的东西。

但长期记忆不是,储存在记忆中的东西,有时会随着时间而流逝。尤其对于一些复杂的记忆,回忆起来总是含混不清。我们可以回想起《静夜思》怎么背,但如果让我们回想《长恨歌》,很多东西就记不起来。

长期记忆的储存遵循遗忘曲线规律,而对抗遗忘曲线的方式就是间隔复习。所谓间隔复习,就是一个知识学完,依据制定的复习安排,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复习一次。这样,复习到了一定次数,遗忘曲线的递减趋势就会逐渐拉平,最终,这个记忆点就牢牢印在脑子里。

所谓的知识,就是在特定情境下我们能够回忆出的经验和方法。特定情境就是钩子,从我们的长期记忆中提取需要的信息。而复习就是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在长期记忆中固定下来,不让它溜掉,两者相辅相成。

认知模型

所谓认知模型,就是我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固定看法。人比动物高级,这是我们的认知模型。人与自然共生,这也是我们的认知模型。认知模型是一种简便化的方法,它让我们在处理某件事情时能够快速反应,不需要再重新思考解决方法。

我们第一次看到外面下雨,如果没有人告诉我们出去会被淋湿,那么我们可能会出去试一试。等到试完发现身体被淋湿,继而感冒。我们就会得到一个结论:下雨天不要出去,会感冒。这是我们的认知模型,等到下一次再下雨,我们就不会再去思考一遍,出去会发生什么,而是直接沿用我们之前得出的结论,乖乖呆在屋里。

在很多时候,认知模型简化了我们的思考过程,提高了我们处理问题的效率。但有时,认知模型也会导致思维定式。在学习中,老师讲解了某个知识点,该知识点可以运用在某道题上。有的学生就会产生思维定式,认为该知识点只能用在某道题上,而不会对知识点进行迁移。

关于思维定式,生活中也处处可见。假如现在外面下雨,我们要出门却没有雨伞。我们遍寻一周,发现屋里只有纸箱,于是我们只好冒雨出去。在这个场景中,我们下意识忽略了纸箱,因为纸箱在我们固有的认知中是用来储存物品的。其实,我们只需要把纸箱拆开,将四面展开,它就是一件很好的遮挡物。

当然,有些固化的认知模型对我们很有帮助,比如金字塔原理、PECE法则、work-backword,这些普世性更强的法则,帮助我们在面对某些问题时,有合理依循的框架。

使用这些认知模型时,难点在于将模型与情景对应起来,即如何用钩子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合适的认知模型。当然,即使是普适性强的认知模型,仍然避免不了思维定式的问题。因此,任何的思考都绕不开那句老话: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