仅只有未实名的,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,公益非盈利机构
24小时服务热线: 4000-163-301
请扫码咨询

新闻动态

NEWS CENTER

认知心理学认为,认知的基本单位是概念

2020-05-26

认知心理学认为,认知的基本单位是概念。我们看到陌生的东西,会给它一个名字。看到陌生的现象,也会给它一个名字。即使是完成某件事的方法步骤,仍然会给它一个名字。这不是因为我们是起名怪,而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模型生来如此,我们必须要借助概念才能了解这个世界。

我们不妨把外面的世界叫作现象,一切都是现象。而现象总是具体而微的,我们说一只猫,如果用现象描述,那么就要说这只猫的尺寸、神态、颜色、走路的姿势、所在的空间。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谈论我们看到的事物,那就没法聊了。只有当我们把看到的现象抽象成概念时,我们才能用简洁的方式去思考它。猫,只是一个字,就概括了这个物种的全部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有时候我们往往搞错了概念原型。比如我们说猫,是在说某种慵懒高冷的宠物;但搁在古时,猫就是抓鼠能手。尽管双方聊的都是猫,但猫在各自心中的原型不同,理解也就不同。这也是为什么老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,发现双方的理解南辕北辙。原因在于,尽管他们聊的是同一个知识点,但知识点的认知原型不同。原型都不同,想要教授知识,就天方夜谭了。

概念原型搞错,是现象转向概念的副产物。但相比概念带来的好处,就微不足道了。概念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复杂而庞大的世界,我们以概念来串联不同的知识,将概念与概念之间彼此交融,在旧概念中孕育出新的概念。由于每个人所吸收的概念不同,概念之间的联系也不同,但正是因为不同,才使得新的概念得以从旧概念中诞生。试想,你的概念是A,C,我的概念是A,B,那么我们就能各自组合成一个新的概念。

概念的联系,最微不足道的功效是帮助我们抵御认知固化。它更大的作用,是创造新的知识。换句话说,这正是创新的来源。而概念联系中,最创新的概念来自于跨界。同一专业的概念往往统一,而跨界则带来旧事物的新认知。这正如盲人摸象,我们都是盲人,但一群盲人互相分享自己对大象的认知,好过闭门造车。

强化和动机

从上古先民开始,人就一直在思索三个问题:我是谁?从哪儿来?到哪儿去?

几千年过去了,距离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出现仍然遥遥无期,但我们至少知道一件事:人活着是靠意义驱使的。我们上学,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,找到好的工作,是为了好的生活。过上好的生活,最后刺激了我们大脑中的愉悦中枢。当然也有的人想要一步到位,那大概是美国典型的消失的一代。

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,从最基本的安全到最高的自我实现。虽然该理论从未被证实过,但心理学界却默认了一点:需求是有层次的,而需求层次并非像马斯洛需求模型一般固定,它受到外界刺激和环境影响。最典型的比如舍生忘死。

对于学习而言,小孩子学习的动机是被家长逼迫,而非自身产生的动机。当然我们也可以说,小孩子学习是为了博得家长的关心,而在学习过程中,一些人超过了其他人,那么这些人的动机就是超越带来的快感。

成年人学习,原因则多种多样,但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,方便以后升职加薪。

动机,可以说成是我们的自驱力,但由于学习是场马拉松,知识又有门槛。动机不是永动机,动着动着就不动了。当我们学习时,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它带来的意义,因为它实在太过漫长。尤其是学习遇到挫折时,我们经常陷入自我否定中。

事实上我们不但需要有动机,而且需要有结果。如果不是那大大小小的考试,我们可能坚持不到高考。在学习的道路中,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自己的成长,那我们就会沮丧。

而确定本质上是一种强化。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人的行为受到结果的影响。结果是好的,这种行为就会持续;结果是不好的,这种行为就会被抑制。我们的每一次考试,考得好,对学习来说就是一种正向强化,它强化我们继续做现在的事。一旦我们考得差了,这种强化就会变成负向强化,它让我们厌恶考试和学习。

所以说,考试是一柄双刃剑,好的学生因此确认了自我,但成绩差的学生却因此否定了自我。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自我确认,当我确认比上一次进步时,就会产生正向强化。而考试取决于他人,即使自己真的进步了,但和别人一比,原本应该成为正向强化的强化反而成了负向强化。

说完了人的学习共性,就要聊一下人的学习特性。

人的学习特性

人的特性依赖于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培养。不过在学习这方面,目前尚无可靠的证据证明所谓的天才与普通人的成就差距。

我们的学习能力,取决于我们先前的学习积累。这包括:长期记忆里储存的知识是否足够?钩子是否准确?我们的认知模型是否多元化且丰富?我们是否将概念消化成自己的知识,将概念之间关联并衍生出新的知识?

记忆机制、认知模型、强化和动机,是人所具备的基本属性。但积累是后天的,一个人被说成不聪明、蠢笨,不是因为智力上有问题,而是在知识的积累上欠缺。我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,时间在不同概念上的分配,概念与概念联系的紧密程度,造就了我们的学习方法、学习习惯和学习积累,而这些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学习特性,我们则以这样的学习特性去应对新的知识。

接着来看第二个问题:知识是怎么样的知识?

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:知识的规律和知识的呈现方式。

知识的规律

在这个世界上,知识是五花八门的,有栽花的知识,有找网盘资源的知识,还有氢气和氧气混合成水的知识。但无论何种知识,都遵循一条基本的规律:复杂的知识由简单的知识建构而成。

相关推荐